本文作者:佛系玩家

苏超IP运营想学世界杯?赞助、周边、转播将迎商业考验

苏超IP运营想学世界杯?赞助、周边、转播将迎商业考验摘要: ...

界面新闻记者 | 覃思悦

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

当比赛进入更深轮次,苏超展现了更强的生命力。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43617人进入昆山奥体中心观战苏州队对扬州队的纪录,就被苏超第6轮南京队对苏州队的60396人入场人数打破。这样的持续热度,出乎不少业内人士的预料。

“端午节期间那一波登上热搜,已经很令我意外。当时想着背后有‘散装江苏’网梗的推动,网梗热度来得快去得快的,这个劲头很快就过了。没想到现在越来越热。”一位不便具名的江苏媒体人告诉界面新闻。

拍摄:界面新闻/覃思悦

这个热度并不只是人头数的增加。

一项赛事想要长久健康运营,离不开钱。这也是为什么成熟的商业化是所有成功的现代体育联赛必有的一项标签。以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为例,福布斯数据显示,2022-2023赛季,NBA收入106亿美元,盈利21亿美元,相比2021-2022赛季增长6%。

维梵体育文化有限公司赛事运营专家Lizzy向界面新闻指出,足球的五大联赛、奥运会、世界杯、NBA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在商业化方面搭建了一套成熟的体系,总的来说,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四大板块,票务、周边开发、商业赞助和媒体版权销售。

“基层赛事的收入一般只有票务这一项,关注度有限很难招来赞助商和转播商。周边开发赛事主办方可以主动去做,但也要基于受众人数,要不开发出来了也没人买,”Lizzy谈到,“媒体版权是商业赞助往往是高等级赛事才能拥有的收入来源,不过一旦有人买单,就在总收入中有极大的权重。”

以奥运会为例,过去几届奥运会,来自媒体版权销售的收入占比在50%左右,商业赞助的比重在30%左右。奥运期间,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对于奥运内容审核力度增强,就是出于对版权持有方的保护。

图片来源:看个比赛APP

在开赛初期,苏超各赛区明显让渡了一部分票务方面的收益。九块九、五块甚至用一分钱就能买到的门票在官方票务平台上出现。可以说,一开始苏超并未指望通过卖票挣钱,而是期待通过票价的低门槛吸引来尽可能多的球迷,带动赛事举办地的文旅收入。连云港、苏州、常州等地文旅均在赛事举行期间,向持苏超门票的观众提供旅游方面的消费优惠。

流量爆发性流向赛事后,苏超很快得到了反哺,在新收入来源的开发上迎头赶上。

根据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公布的第六轮转播计划,在首轮开赛时仅有6个赞助商的苏超,在第六轮已拥有27个赞助商(不包括2个公益支持单位),覆盖餐饮、科技、汽车、体育用品等多个领域。苏超前两轮比赛只能通过江苏当地部分媒体的微信视频号观看,现在不仅有省级卫视江苏卫视参与转播,央视频也早早加入了苏超的转播阵容,侧面说明了苏超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地方业余赛事。周边开发方面,全国第一家“苏超”官方旗舰店已经于本月初入驻京东。被开发的周边产品包括“苏超”主场球衣、文化T恤、手办及毛绒玩偶等。

Lizzy指出,京东以及阿里这些所谓的大厂加入苏超赞助格局,本质是对“区域赛事IP化”的认可,是对一个区域IP辐射更广面积(全国)、辐射更长时间的认可。“赞助作为成本业务,在拍板之前需要大量的调研,以能得到预期效果。在目前的消费环境中,大型企业在这方面更为谨慎。能花钱赞助苏超,说明企业们认可苏超的曝光可以带来消费转化和用户沉淀,热度不仅停留在热搜上,而是有可量化投资回报的。”

前江苏苏宁队跟队记者王明浩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谈到,苏超在五月末六月初走红时,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业内人士是相对冷静的。作为球市多年观察者的他们深知,网梗的推动只是一时的热度,“苏超要长久地办下去,要持续地在体育这一块儿提高球迷的幸福指数。这一项赛事可以去作为一个精神产品,给中国足球发展提供一个全新模板。”

过去的一个多月,已经充分证明苏超模式的可行,中国的足球文化又多了一种落地的叙事方式。江苏当地多位资深媒体人告诉界面新闻,相关方已经开始思考第二届苏超和县域级别赛事的举办了。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