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立遗嘱指定遗产管理人时,是选择亲友还是专业人士或机构?
澎湃新闻记者日前从中华遗嘱库获悉,截至2024年10月1日,已有23135份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其中,指定他人或机构为遗产管理人的占比达15.62%,较今年《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3》公布的数据增长了2.82%;而指定亲友为遗产管理人的占比则为84.38%。此外,在选择遗产管理人服务的人群中,有56%选择将继承的房产进行变卖、变现或过户等处理。
数据显示,立遗嘱人的遗产管理意愿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市民订立遗嘱并指定遗产管理人时,正从更倾向于人际信任转向考虑选择专业人士。
什么是遗产管理人?2021年,《民法典》在“继承”编中首次确立了遗产管理人制度。《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七条规定,遗产管理人应当履行清理遗产并制作遗产清单,向继承人报告遗产情况,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遗产毁损、灭失,处理被继承人的债权债务,按照遗嘱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分割遗产,实施与管理遗产有关的其他必要行为等六项职责。
而关于人选的指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五条规定,继承开始后,遗嘱执行人为遗产管理人;没有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应当及时推选遗产管理人;继承人未推选的,由继承人共同担任遗产管理人;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及个人财富快速增长,遗产继承问题已成为备受百姓关注、政府关注的社会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每年遗产继承公证案件与遗产纠纷案件合计高达180万件。10月31日,第三届遗产管理人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一致认为遗产管理人制度在解决遗产纠纷、债务及继承难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继承人、债权人等各方利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届遗产管理人交流会现场。 中华遗嘱库供图
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中国遗产管理人行业现状调研报告(2023)》显示,目前中国从事遗产管理的从业人员已达24万。然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廉慧指出,尽管从业人员众多,但行业仍缺乏科学引导和规范,职业技能标准尚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遗产管理人的工作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全面评估。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日报副总编辑李学梅就曾在2024年两会上建议将“遗产管理师”认定为新职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龙翼飞也曾表示,遗产继承涉及每个家庭、每位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民法典》继承编首次明确了遗产管理人制度,是一次重大的创新。
此次交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民法典》立法专家杨立新也强调,设立遗产管理师职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产权促进共同富裕。
《法治时代》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执行总编辑刘桂明认为,虽然亲友在熟悉逝者意愿和生活习惯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实际处理、管理遗产时,往往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如不了解过户税费政策,无法提供必要的手续证明文件,难以确认查找外地财产等问题。相比之下,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具有良好的专业性与中立性,能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逝者真实意愿来处理相关事务。而且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具有丰富的处理经验,能更好地维护遗产的安全与逝者合法权益。因此,加快推动遗产管理人职业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