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它必须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因为我们坐拥全球最大的矿业资源。”
巴西圣保罗,6月末的一个夏日,淡水河谷新任首席执行官毕闻达(Gustavo Pimenta)在一场商业活动上立下豪言壮志。这位于去年10月份新上任的掌舵者,想要带领这家巴西矿业巨头重返行业巅峰。
毕闻达为自己的野心给出了实施路径——通过运营稳定性、安全改进和进一步开发矿业资产来提升淡水河谷的市值。他还表示,淡水河谷2030年的铁矿石年产量目标,应该能够确保该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炼钢原料生产商。
“希望达到3.6亿吨,重夺我们本不该失去的全球最大铁矿石开采公司的地位,”他称,“我们正在稳步夺回这一地位。”
从去年产量数据看,淡水河谷的追赶步伐已显成效。
2024年,淡水河谷铁矿石产量近3.28亿吨,创2018年来新高,同比上涨2%,超过3.1亿-3.2亿吨的原定目标,已近乎接近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的水平。
这一势头在2025年得以延续。以今年的铁矿石产量指导目标看,淡水河谷将目标定为3.25亿-3.35亿吨区间,相比去年有所提升。
对比竞争对手,力拓计划今年皮尔巴拉铁矿发运量3.23亿-3.38亿吨,与去年指导目标相同;必和必拓2025财年(2024年7月-2025年6月)铁矿石目标指导量维持不变,仍为2.82亿-2.94亿吨。
在今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召开之际,毕闻达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透露,“希望到2026年铁矿石产量达到3.4亿-3.6亿吨。”
淡水河谷的扩产野心可见一斑,但其近年资产和市值领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最新披露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淡水河谷的资产规模为834.3亿美元(约合598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
截至今年7月7日,必和必拓的市值1252.41亿美元(约合8981.16亿元人民币);力拓的市值为937.12亿美元(约合6720亿元人民币);淡水河谷的市值仅为为424.32亿美元(约合3042.76亿元人民币),不足力拓的一半,约为必和必拓的三分之一。
十五年前,淡水河谷曾是全球第二大市值矿业公司,也一度是全球最大铁矿开采商。
但接下来几年间发生的两起矿难,严重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公司市值。它们分别是2015年的Samarco尾矿溃坝事故和2019年布鲁马迪纽市Córrego de Feijo矿区1号坝发生的决堤事故。
一方面,淡水河谷面临着巨额赔款。去年,巴西当地法院判处淡水河谷公司及其合资企业萨马科公司(Samarco),就2015年发生的尾矿坝溃坝事件支付损害赔偿金96.7亿美元(约合692.9亿元人民币)。2019年事故相关赔偿与费用支出,也高达74.02亿美元(约合530.38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2019年布鲁马迪纽矿难之后,淡水河谷产量急剧下降。淡水河谷当年共出售3.125亿吨铁矿石和球团矿,同比减少了14.5%。该起事故也使其当时4000万吨产能处于停产状态。
据淡水河谷财报显示,其2019年亏损16.83亿美元。相比2018年实现的68.6亿美元净利润,减少了约124%。
上述两起事故对淡水河谷打击巨大,这也为其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和获得投资者青睐创造了机会。
自2018年起,力拓已经连续六年摘取“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的称号,且力拓的扩产还在推进中。
今年6月,力拓与中国宝武共同合资的西坡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是铁矿石扩产计划的重要一环,力拓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每年新开发一座铁矿山,以保持公司业务的可持续运营。
毕闻达想要实现上述豪言壮志,并非易事。
“在业务多元化不会一蹴而就的背景下,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矿商’的最核心阻碍,并非源自公司内部,而是来自全球铁矿石市场基本面的潜在走弱。”大宗商品数据提供商kepler干散大宗商品分析师李志远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
李志远指出,淡水河谷推进扩产计划的同时,澳洲矿商如福德士河、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公司(Mineral Resources)的新产能爬坡,以及西非(尤其是几内亚西芒杜项目)的新增产能亦在加速落地。全球铁矿石供应端的持续扩张,将在中国钢铁减产、需求趋弱的背景下加剧供需失衡,造成铁矿石价格的结构性下行风险。
受产能扩张等因素影响,今年自2月起,铁矿石期货价格呈震荡下跌走势。
截至7月8日收盘,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报95.75美元/吨,较年内高点下跌约13%,较去年年内高点降幅超三成。
李志远指出,若未来铁矿石价格长期低于90美元/吨甚至80美元/吨关口,作为高运输成本矿商的淡水河谷,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受限,从而对其估值和市值构成持续压力。
淡水河谷铁矿石在运输成本上处于不利地位:巴西至中国的航运费用通常是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至中国的两倍以上。李志远认为,尽管淡水河谷主打高品位铁矿石,在一定程度上享有溢价,但该溢价尚不足以完全弥补高运输成本所带来的劣势,进而在单位利润率方面处于劣势地位。
此外,业务集中度过高,是淡水河谷的一大软肋。
“相较于力拓和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的业务组合集中度显著更高,铁矿石对于其营收和利润的贡献更加重要。”李志远说。
以2024年数据来看,淡水河谷铁矿石营收占比最高,达82.6%,力拓次之,为54.6%;必和必拓2024财年(2023年7月1日-2024年6月30日)铁矿石营收占比则约为50%。
投资信息服务公司Discovery Alert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约翰·扎德(John Zadeh)同样指出,相比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在铜、石油和钾肥等大宗商品上的投资更为均衡。力拓的铁矿石业务也占比较大,但其在自动化和运营技术方面投入了巨资,淡水河谷仍在努力追赶。
李志远认为,在价格下行周期中,这种高度依赖单一大宗商品的模式放大了公司的业绩波动性与财务风险。相比之下,力拓和必和必拓在其他矿种的布局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对冲机制,使其具备更强的抗周期能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市场对于淡水河谷实现上述目标而言,显得尤为关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进口量约占全球的七成。
“过去20年来,中国一直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我们生产的铁矿石有50%以上销往中国。”毕闻达在上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对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
Kpler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海运铁矿石进口量为17.07亿吨,同比增长了6000万吨。其中约5910万吨的增量来自中国,占比高达98.5%。
铁矿石是钢材生产的核心原料,其需求与中国钢铁行业的运行态势紧密相关。
近些年来,“减产控产”是中国钢铁行业的主旋律。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10.051亿吨,同比下降2.3%。今年前5个月,国内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生产粗钢3.55亿吨,同比下降0.1%。
国内钢材行业消费量连续四年呈现下降趋势,2024年中国钢材消费量为8.6亿吨,同比去年下降3%。背后原因主要是建筑行业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影响,建筑业用钢需求持续疲软。
另一方面,制造业用钢占比提升至50%,机械、汽车、能源、造船、家电等行业钢材需求呈增长态势,成为支撑钢材消费的重要力量。
在此趋势下,铁矿石需求端竞争将更为激烈,低成本矿山和绿色技术领先企业将具备竞争优势。
据毕闻达透露,淡水河谷一直在努力扩大混矿能力,当前在中国拥有约十余个混矿点,这使得客户能够优化他们的炉料,为其运营获得理想的矿石供应,“淡水河谷希望加强在中国的运营,并增加选矿等业务”。
从铁矿石资源上看,淡水河谷仍握有独特筹码。
该公司控制着部分规模大、品质高的铁矿石矿床。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淡水河谷控制着全球约18%的铁矿石储量。
约翰指出,淡水河谷位于卡拉加斯的北部系统铁矿石品位超过65%,价格极具竞争力。高品位矿石也有助于钢铁生产商减少炼钢过程中的煤炭消耗和碳排放。
除铁矿石外,淡水河谷还拥有多种矿产资产,包括镍、铜和锰——这些都是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材料。该公司在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的镍业务,使其能够从电动汽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日益增长的需求中获益。
淡水河谷是全球第二大镍生产商,仅次于俄罗斯Nornickel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淡水河谷铜和镍的销量同比分别增长5100吨和5800吨,增幅分别为7%和18%。
“我们高度专注于发展铜镍等能源转型金属业务,将自己定位为全球客户——尤其是我们中国客户的主要供应商、首选供应商。”毕闻达在前述群访中告诉界面新闻。
去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毕闻达提出“淡水河谷2030愿景”,强调投资组合的重要性,除铁矿石业务外,还将加速铜领域的增长。
今年2月中旬,淡水河谷宣布启动“新卡拉加斯”计划,旨在到2030年将卡拉加斯地区铁矿石和铜的年产能分别提升至2亿吨和约35万吨。
目前看,要实现 “全球最大矿业公司” 的目标,淡水河谷更需要多维度破局。
李志远建议,其应兼顾核心强化与多元扩张。若要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矿业公司,淡水河谷需在拓展资产组合广度、加速实现多元化的同时,稳固其核心铁矿石业务。在安全生产合规基础上,恢复并扩大铁矿石产能是当前首要任务。
“凭借Vargem Grande、Capanema以及S11D项目的提产,该公司2025年铁矿石产量有望突破去年创下的六年高点,甚至可能实现自2019年布鲁马迪纽尾矿坝事故以来首次超过力拓,成为全球最大铁矿石生产商。”他说。
7月7日,界面新闻就淡水河谷如何实现其野心、如何应对当前铁矿石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淡水河谷2030愿景”的实施进展等问题寻求采访,其表示不接受采访。
复兴之路,道阻且长。淡水河谷能否在2030年如愿登顶,将取决于产能扩张速度、多元化业务拓展以及成本优化能力等。横亘在其面前的铁矿石价格压力、历史包袱、业务集中度等问题,注定这家矿业龙头的复兴之路将充满不确定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