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海沧区,一场“乡村全面升级”的深刻变革正在持续上演,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生活更幸福,助力推动共同富裕。
一农社区拓展“家门口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祥露社区改造闲置老旧房屋,焕发新生,成为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新垵村、霞阳社区等城中村用精细化治理让安全与环境双提升……

7月2日,一农社区的向日葵开得正艳。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7月2日-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深入海沧区新阳街道,探寻乡村升级的实践脉络,了解到海沧区用行动证明,城乡融合不是简单的“城市元素下乡”,而是通过经济赋能、文化传承、治理创新等方式,推动乡村全面升级,推动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与价值共生。
“家门口经济”激发村民主动性
7月2日,一农社区下陈村沉浸在一片花香果香中,村中公园里的荔枝红了,村民房前屋后的桂圆黄了,田间一片片向日葵开得金灿灿,棠潮园艺巨大的玻璃大棚里,现代化培育的各类鲜花正在盛开。
近年来,一农社区积极推进“家门口经济”,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激发参与治理热情的重要引擎。
下陈村以鲜花田园小镇为主题,通过土地流转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将原本分散在各家各户的18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益,也拓展了村民的收入渠道。
“相比于难打理的花卉,村民更愿意种菜,自己吃新鲜,吃不完还能送给邻居,或者分给弱势群体,既实用又能促进邻里交流。”一农社区党委书记姚聪明介绍,在进行房前屋后治理时,社区原本想贴合鲜花主题,开辟花圃,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种菜比较符合村民实际需求,而种花则以引入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式更合适。
于是,为了盘活闲置资源,下陈村创新打造“厝边菜园,沐邻共享”项目,将乡村闲置土地转化为共享菜园,促进邻里间互动与合作,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7月2日,一农社区荔枝公园的荔枝挂满了枝头。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姚聪明说,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让村民从被动接受改造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这无论是从管理成本还是村民意愿来说,都是最合适的”。
依托“厝边菜园”,下陈村还发展起了庭院经济。村民将自己的房屋修缮、装饰,将院落转化为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乡村休闲空间。
“我们以前种荔枝,一年一季就没了,但庭院经济一年四季都能做,全年都有经济收入。”姚聪明表示,通过打造庭院经济消费场景,可以让更多游客留下来,也能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
而每年的油菜花季,更是为社区带来了旺盛的人气和实实在在的收益。
“油菜花节一天来了大约1万人,村民们卖果汁、饮料,卖自己做的麦芽糖、五香条、海蛎炸饼等,收入增加了不少。”姚聪明说,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发展带来的实惠,也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村务的热情。
“刚引进企业的时候,我们也担心村民会不会因好奇或误解,去采摘企业的蔬菜或鲜花。但通过宣传教育,这类情况并未发生。”姚聪明坦言,当村民们真正共享到成果时,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7月2日,一农社区棠潮园艺里的工作人员在培育鲜花。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精神文明环境变好了,也引来企业规模化、专业化投资。一农社区通过土地流转,引进棠潮园艺暨班纳利中国育种中心,由厦门企业和德国种子公司巨头班纳利(Benary)合资建立,规划建设花卉育种、育苗等温室约20万平方米,主要培育研发新优品种,并向全球市场推广,将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工厂化育苗中心,推动厦门跻身国内一流花卉供应链,带动海沧及厦门周边地区的乡村振兴。
为了让村民更深入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下陈村还推出积分兑换机制。从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到文明创建、庭院建设,村民参与各项社区事务都可以获得积分,每月可凭积分兑换相应礼品。
“虽然礼品价值不高,但这种方式让村民感受到了自己的付出被认可、被重视,也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社区在做什么。”据姚聪明介绍,目前下沉村110多户村民中,已有60多户参与到积分活动中来,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古厝焕新,用文化服务村民
7月2日下午,澎湃新闻走进祥露社区,被古色古香的欧阳家庙所吸引。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曾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经修缮后摇身一变,成为社区智慧健身房和工会驿站的所在地,几位年轻人正在室内路步、骑车。

7月2日,游客在参观祥露社区的欧阳家庙,这座一度失修的古厝已经焕新为智慧健身房。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我们对古厝进行了修缮,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内部则植入了现代化的健身设施,同时为新就业群体设立了暖心驿站。”祥露社区党委委员苏武生介绍,健身房采用人脸识别系统,村民和外来人员均可通过扫脸进入,只需交10元押金,便可免费使用各种健身器械。
苏武生说,健身房开放一个月后,使用人次就达到了五六百人,成为年轻人喜欢去的社区场所之一。
“我们社区外来人口高达14000多人,本地户籍仅2000余人,其中很多新就业人员缺乏完善的福利保障。”苏武生说,之所以会将古厝改成健身房,是因为考虑到这类人群常被忽视,但他们的工作却非常辛苦,“作为城中村,我们希望能尽己所能,为他们打造一个暖心的补给驿站,让他们在奔波途中,能感受到被关注、被关怀的温暖。”
祥露社区里的庄氏七房古厝,也曾是废旧老建筑,如今已经被改造成“幸福食堂”,为7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我们社区老年人占比高,幸福食堂每天为37位老人提供四菜一汤,食材新鲜,菜品丰富,深受老人们欢迎。”苏武生说。
在祥露社区,像这样被活化利用的古厝还有不少:庄氏四房家庙被改造成了乒乓球活动场所;“爱吾庐”即将变身村史馆和社区书院,未来将成为展示历史、凝聚新老居民的文化地标……
苏武生表示,对古厝旧居的改造不仅解决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了延续和传承。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既赋予了老旧房屋新的功能,也让居民在使用过程中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精细化治理,推动安全与环境双提升
“情报站每天下午5点左右人最多,能有几百人聚集,我们在这里开展活动,效果非常好。”7月3日,新垵村网格管理员陶菲菲向澎湃新闻介绍道。

7月3日,新垵村“村口情报站”在烈日下仍然对居民开放服务。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在新垵村的村口广场旁,有一个“村口情报站”,这里是连接村委会与村民共同议事的重要纽带,很多基层治理的决策就在这里商讨后落地。这里既是村民纳凉、跳广场舞的好去处,也是村里不定期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
作为海沧区最大的城中村,新垵村人口超10万,社会治理难度极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新垵村探索出多种治理实践。除了打造“村口情报站”,村里还推出“一村五片”治理模式,将全村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1名党委委员、1名村委、1名网格副站长及若干网格员,每个片区又设有多个村民小组,实现“小事不出片区、大事不出村”的精细化社区管理。
和新垵村类似,霞阳社区通过“居务咨询日“和“圆桌五事”等机制,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每月15日公示财务党务等信息,25日召开居务咨询会,居民可以面对面提出问题、表达意见。”7月3日,霞阳社区党委委员蔡露霞向澎湃新闻介绍,“圆桌五事”机制涵盖了“居民提事、征求论事、圆桌议事、会议定事、集中办事”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确保居民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霞阳社区打造一条以步行街、近代革命先驱杨衢云广场、市民公园、古树公园等为节点的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动线。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翻拍
针对城中村的特性,霞阳社区还引入“大物业”管理模式,成为全市首个收取店面公共卫生服务费的社区,所收费用全部用于环境整治和设施维护,实现了治理的可持续性。
祥露社区在环境改造方面则下足了功夫。
在欧阳家庙旁的东路口袋公园,原本是废品站,周围垃圾堆积、蚊虫滋生,不仅影响社区整体环境,还暗藏消防安全隐患。
为改善生活环境,祥露社区按照“还地于民、活化空间” 的理念,拆除破旧铁皮围挡,清运废品与杂土,对场地进行硬化平整,增设休闲坐凳、儿童滑梯等设施,让边角地成为邻里交流的新空间。

祥露社区文体综合广场改造前后对比。 祥露社区 供图
此外,祥露社区还通过拆除违建、清理杂地,将原本脏乱的空间改造成榕树公园、文体综合广场、口袋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从而增加、改善公共生活空间,推动乡村安全与环境升级。
海沧区新阳街道的城乡融合发展实例证明,乡村升级不是简单的城市化,而要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和发展动能。
从一农社区的家门口经济到祥露社区的古厝焕新,再到城中村的精细治理,居民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而文化也有了新活力,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海报设计 郑达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