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时我知道那是看守所,
起初不敢飞,
但粉丝一直怂恿,
我就冒险飞了过去,
现在非常后悔。"
……
近日,据湖北咸宁通城公安通报,违法行为人吴某某在未取得无人机驾驶执照、未进行实名登记且未经任何审批的情况下,应直播间粉丝要求,擅自操控无人机飞至通城县看守所、拘留所上空进行近距离拍摄直播。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相关规定,吴某某的行为已构成未经批准在管制空域飞行。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予以行政处罚,并没收涉案无人机。
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崛起,无人机产业蓬勃发展。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发布的《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月底,无人机持证单位 20169 家,实名登记注册的无人机数量共计 221.3 万架。全年无人机累计飞行 2666.7 万小时。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场景应用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民用无人机也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广泛应用在航拍、娱乐、货物运输等多个领域。然而,随之而来的 " 黑飞 "" 乱飞 " 问题日益突出,给国家和社会安全带来了隐患。
此前,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了查处的多起无人机违规巡飞,拍摄涉密设施、敏感地区并在互联网进行传输、分享的典型案件。其中包括利用无人机刺探军情,非法拍摄重要军事设施、窥视要地,违规采集敏感地理信息、擅闯禁区,私自上传分享敏感数据、违法使用无人机在铁路电气化线路管控区域、列车行驶区域等进行 " 黑飞 " 等。
而用无人机直播跟踪他人的新闻话题也一度激起众怒。据媒体报道,一博主在社交媒体直播时使用无人机跟拍女性回家,不仅在直播中暴露被尾随女性家庭住址,还出言侮辱,围观人数众多。后该男子因无人机偷拍女性行踪并在网络直播,造成恶劣影响,涉嫌寻衅滋事,被处以行政拘留 10 日处罚,其在短视频平台的相关账号也被封禁。
天空非法外之地,
面对无人机带来的法律风险,
如何在安全合法的范围内
实现无人机 " 自由飞翔 "?
一起来看《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律师的专业解读!
1、男子 " 黑飞 " 且飞进看守所禁飞区,违反了哪些法律?
男子未取得飞行执照,驾驶的无人航空器未进行实名制登记,且在看守所禁飞区域飞行,无任何审批手续,构成未经批准操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管制空域内飞行。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九条,未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内(如政府机关、军事设施、监管场所等周边区域)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看守所属于明确划定的禁飞区域。该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未经批准操控微型、轻型、小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管制空域内飞行,或者操控模型航空器在空中交通管理机构划定的空域外飞行的,由公安机关责令停止飞行,可以处 500 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实施违规飞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并处 1000 元以上 1 万元以下的罚款。
另外,针对 " 黑飞 " 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六条指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关于飞行空域管理规定,飞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航空运动器材,或者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系留气球等升空物体,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若危害公共安全,还将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2、不少主播为了吸引眼球用无人机进行特别视角的直播,平台对此有何监管责任?
首先,平台需落实实名制与资质核验。例如对无人机用户进行实名认证,确保主播身份可追溯。对专业级无人机操作者,要求提供相关飞行资质证明。其次,平台具有内容审核义务,需建立实时监控机制,对涉及禁飞区域、危险操作的内容及时识别并阻断,如果用户利用无人机开展直播,应在直播功能中嵌入禁飞区域提示,明确告知用户禁止传播违法内容并进行法律风险提示。最后,开展事后审查和处置措施,发现违规内容立即下架并封禁账号。
3、操作无人机进行拍摄、娱乐等活动,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
无人机正飞向寻常百姓家,为避免违反法律法规或造成安全事故,无人机爱好者需要做到合法性、合规性、安全性相统一。
提前登记与审批: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相关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所有者应当依法进行实名登记,粘贴唯一标识码。飞行前应当提前查询飞行区域是否属于管制空域,未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内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
尊重隐私与公共秩序:不得利用无人机拍摄私密区域、未经允许拍摄他人肖像,避免触犯民法典隐私权相关条款。遵守飞行高度,禁止夜间飞行、在人群密集区域低空飞行等。
禁止危害公共安全:严禁在飞行中抛洒物品、携带危险品,或故意操控无人机干扰他人。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首次将无人机 " 黑飞 " 行为明确列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并给予处罚,这进一步督促用户主动遵守规则,推动行业规范化。
策划:杨新顺 王芳
文字:范洁
来源|法治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