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佛系玩家

关税阴影下的美国农民

关税阴影下的美国农民摘要: ...

文 /《环球》杂志记者 杨士龙 刘亚南 李溪芮

编辑 / 吴美娜

5 月下旬,正值美国中西部播种旺季,记者再次来到艾奥瓦州这片被誉为 " 美国粮仓 " 的黑土地。放眼望去,大片田垄里玉米和大豆刚出芽,春雨尚未干透的土壤散发着清新的气息。在这片拥有得天独厚资源的土地上,今天的艾奥瓦农民却没有经历上一辈所享受的 " 风调雨顺 "。相反,这里正面临着极端气候、农民老龄化、国际市场动荡等种种挑战。

而特朗普政府关税举措所带来的贸易政策的不可预测性,对美国农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今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能否收获希望?《环球》杂志记者此行深度对话了 5 户艾奥瓦农民家庭,深深感受到关税阴影下普通人的无奈与挣扎。

5 月 21 日,拉文 · 格里菲恩在查看自家大豆的长势

" 这简直太乱了 "

拉文 · 格里菲恩是位于艾奥瓦州安克尼市附近、已有 123 年历史的一个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农场里,玉米和大豆的幼苗长到约两英寸高,名叫凯斯的黑色拉布拉多混种犬像黑鲨一样在绿意盎然的田地中穿梭。这个家庭农场在 4 月中旬开始种植,玉米与大豆各占一半。

格里菲恩刚把一批新孵出的鸡仔带进大棚里。对她而言,今年的种植计划必须考虑关税和不断上涨的投入成本。一旦这些小鸡长大开始产蛋,她希望能继续以 5 美元一打的价格出售这些鸡蛋,尽管其他物价都在上涨。

每年到了收获季,黑犬凯斯总是最先知道。它会从田里叼回来一根比它自己还长的玉米秸。当格里菲恩看到它坐在门口啃玉米秸,就知道收获的时节到了。但不断变化的关税谈判形势让今年的收成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尽管正处于美国与中国的 90 天 " 关税战休战协议 " 期间,格里菲恩仍不安心,在她看来,这只是她所谓 " 农民已经无法据此制订计划的动荡周期 " 中的又一次暂缓。虽然她也自我安慰 " 任何降温都是好事 "。

毕竟,10 月的收获季早已超出了 " 关税宽限期 "。谈判双方是否会延续协议、作出新安排,或者重启高关税,从目前看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 这简直太乱了 ",格里菲恩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他(特朗普)说征就征,说停就停,还把墨西哥、加拿大——我们所谓的盟友也拖了进来。没人能在这种环境下做生意。"

安克尼是艾奥瓦州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格里菲恩家种植了约 1100 英亩(1 英亩约合 0.4 公顷)的农作物,同时还经营肉类直销业务,是如今已不多见的多样化家庭农场的代表。但即使如此灵活,她说过去几年她和许多同行依然紧张不安。" 我们现在基本是收支平衡,因为市场已经低迷了三年。"

格里菲恩表示," 关税暂停 " 尚未给消费者带来明显影响,也未能给生产者提供清晰的指引。 " 公众其实还没真正感受到,因为涨价还没有体现在商店里,但我们已经在承担成本了。"

" 我们还在试图卖掉去年的粮食,现在还有粮食堆在仓库里。" 格里菲恩说," 我们得想办法把粮食卖了,明年才能继续干。"

她提到一个关键损失:出口市场。"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客户,我怀疑我们的大豆价格还能不能涨起来,而且你一旦失去这些市场,就会被别人,比如巴西的同行所取代。"

格里菲恩说,如果无法出口,他们也许会把大豆转用于国内能源生产。" 我对此感到矛盾。世界上还有人挨饿,我们却用粮食来制造燃料,这听上去不太合适。但可能今后我们的大豆就会变成生物柴油。"

格里菲恩表示,关税政策应当由国会更深入地讨论。她期待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能促使政策出现转变。

如今,格里菲恩一家使用数据驱动的田地绘图技术,种植玉米、大豆、苜蓿并饲养牲畜,比大多数农场更加多元。" 我们养牛、养猪、养鸡、养火鸡和羊,饲料都是我们自己研磨的,这让我们能多一些附加值。" 格里菲恩说。

但即便计划再周全,也难敌极端天气的打击。" 现在没有规律性的降雨了,5 月我们这里一共下了三英寸的雨,是有记录以来最多的一次。土地因为长期干旱吸收了这些水,但也搞乱了我们的排水系统。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

除了政策、成本和天气,城市化也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挑战。安克尼的城市边界不断向农场逼近,带来土地争议和开发压力,格里菲恩愈发担心家庭农场的未来。她希望能有一个城乡缓冲带。眼看着肥沃的土地变成住宅区,传统农人的角色也逐渐消失,这让格里菲恩感到很痛心。

5 月 22 日,比尔 · 佩利特试图接近自己所养殖的牛群

" 我们评估风险的方式正在进化 "

两年前,艾奥瓦州农场主比尔 · 佩利特为孙辈种下了 50 棵胡桃树。如今,其中 49 棵已经枝繁叶茂——这些树不是为了收成或利润,而是一份传承。" 这是一片他们可以走进去、传承下去的树林,提醒他们要爱护土地和那些一旦失去就难以挽回的自然事物。" 佩利特说。

在大西洋镇边的这片土地上,佩利特对土壤、阳光和鸟鸣充满敬意。但在这份宁静背后,他的世界却被国际贸易的紧张局势所牵动——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关系。" 中国一直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 他眯着眼望着春末的阳光说," 我们卖给那里大豆、牛肉、谷物。我去过中国,和消费者面对面交谈。那时你就会意识到,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同。"

这种关系在今年 4 月受到冲击。5 月中旬中美同意暂停 90 天加征新关税。对佩利特而言," 这不只是玉米和大豆的问题,这关乎信任。而信任不是通过新闻稿建立的,是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我们不是卖导弹,我们交换的是食物、价值观、思想,以及彼此智慧的产物。"

佩利特直接管理着约 1700 英亩的土地,同时参与总规模达 7000 英亩的家族农场网络。这种规模生产有控制成本的优势,但担子也很重。他的农场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 播种 - 收割 " 轮回。他每周和市场顾问视频通话,研究全球库存报告、期货市场走势,并制定未来数年的销售策略。" 如果卖了不赚钱,就别卖,我们储存起来,等市场回暖。"

5 月 22 日,凯尔 · 佩利特在接受记者采访

佩利特的 24 岁孙子凯尔如今在美国农机公司约翰 · 迪尔公司工作,同时也在农场协助经营。他继承了祖父的理念,也带来了新一代的技术观念。" 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在拖拉机上玩," 凯尔说," 现在我用的是人工智能(AI)识别牲畜系统、高速种植机和数据分析工具。农业工具变了,节奏也快了。"

对于关税政策的影响,凯尔感触尤深。" 前段时间暂停加征关税后,玉米的盈利前景更好,有些人原本准备种大豆,结果临时改种玉米。你能看出来贸易政策对农民影响有多大。"

他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感到沮丧。" 建设一个可再生柴油工厂需要 18 个月,一场贸易战 18 小时就能毁掉一个市场,这种错配真的让人措手不及。" 为应对不确定性,凯尔强调 " 机动性 ":" 我们用卫星导航精准播种,实时分析产量数据。策略和速度同等重要。我们的工作态度和爷爷一样,但评估风险的方式正在进化。"

尽管充满政治喧嚣,佩利特仍对中美关系的恢复抱有希望——关键在于人与人的交流。 " 我去过中国,见过中国客户,他们很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使用转基因,如何控制病虫害,怎么保障全球粮食安全。面对面解释后,就能建立信任。只看媒体报道不行。政府间谈判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人与人的关系才更重要。"

5 月 24 日,梅尔文 · 伦兹(左)和儿子兰迪在他的老爷车前合影

" 双方需要更深入的相互理解 "

艾奥瓦州农民伦兹一家拥有一支跨世纪的农用车队:从车内配备 6 个监控屏的现代约翰 · 迪尔拖拉机,到保养如新的 1929 年款福特 A 型老爷车,象征着从 " 手感农耕 " 到 " 智能农业 " 的时代演进。

现年 97 岁的伦兹家族族长梅尔文 · 伦兹仍会驾驶着他的福特老爷车穿过小镇曼宁主街,前往德布餐厅喝咖啡。有时他也会走进大豆或玉米地里,伸手抓起泥土,然后给儿子们出出主意:" 你应该这样做,或者那样!"

伦兹一家在艾奥瓦州西部务农已有好几代人。如今,他们耕种着数千英亩土地,并经营着一个大型畜牧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转型与挑战。

梅尔文的儿子斯科特仍然奔波于田间地头,应对波动的市场,钻研高科技农业的管理,努力适应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儿子兰迪,则走上另一条路——依然根植农业,但已将触角延伸至全球农技交流与政策研究。

尽管他们的农业生产已经高度现代化:GPS 导航拖拉机、云端联网的饲喂系统、数据驱动的种植规划……但他们的核心关切始终如一:成本、稳定性与国际合作。

" 春天一到,我们已经在种子、化肥和农药上投入了几十万美元," 斯科特说," 华盛顿出台什么政策都不会影响我们眼前这一季,但下一年呢?我们就得重新计划了。" 他列出了一些关键投入:种子 50 万美元、化肥 30 万美元,设备投入高达数百万美元。一台机器如果坏了,维修费就得上万美元。" 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哪怕价格下跌 10%,都可能影响到土地贷款、设备还款和家庭收入。"

5 月 24 日,斯科特 · 伦兹接受记者采访

从农机棚到智能手机,伦兹家像一个数字化指挥中心。应用程序帮助他们追踪天气、监测土壤、调配牛饲料,甚至对冲农产品价格。" 我们用 FieldView、Performance Beef Analytics、NOAA 天气数据……你能想到的都有," 斯科特说," 我们不只是农民了,我们是管理者、市场分析师、工程师。" 不过,他强调这并不代表更轻松。" 体力上确实轻松了,但心理上更累了。你整天要排查设备故障、盯紧市场、控制风险。"

目前他们的大部分玉米被送往周边的乙醇厂——曼宁方圆 40 英里内就有四家,这成为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剩下的一部分用于自家饲养牲畜,还有一部分出口海外。斯科特说,关税正影响这种供需平衡。过去中国是最大买家,现在的情势则变得不可预测。" 具体出口了多少,我说不准——一直在谈判中。"

每一季种植都像赌博。斯科特说," 一场冰雹或一次干旱,就能把一整年毁掉。" 农作物保险价格昂贵且保障不足,无法真正兜底。尽管如此,他仍不动摇。" 我们有应用程序、数据和技术,所有事都尽量做到最好。但我们无法控制关税、政治或天气。我们只能对冲、监控、调整。"

被问到是否常聊起关税时,斯科特耸了耸肩。" 关税?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只能交给政府,希望他们能处理好。" 他说," 我们管不了,只能想办法熬过去。"

除了政策与市场,兰迪还强调中美之间在农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是他在约翰 · 迪尔公司工作时的专长所在。他多次访问中国,与农民、官员、工程师们交流合作,这段经历令他学会了耐心与务实。" 中国人看得很长远," 他说," 在他们几千年的历史面前,几年的摩擦算不了什么。"

5 月 23 日,兰迪 · 伦兹接受记者采访

兰迪仍记得在江苏、北京与中国伙伴建立信任的过程。" 无论在艾奥瓦还是在中国,人们的愿望其实都一样——更好的工具、更丰富的知识、孩子们更好的未来。" 这也是他认为 " 民间外交 " 在政局动荡时尤为重要的原因。" 贸易关系不是靠演讲建立的,而是靠一次次握手、拜访和坚持。" 他说," 换了领导人,那些积累下来的关系仍然重要。"

兰迪不仅珍藏着工作经验,也珍藏着友谊。他保存着十几年前在中国展示约翰 · 迪尔产品的 PPT,保留着和中国朋友们的合影,还细心地存档着所有收到的名片。每次换手机,他都会第一时间把照片转过来。他老爹房子客厅墙上还贴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他去过的每一座城市。

" 那不仅是生意," 他说," 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他也希望中国朋友能了解美国农民的生活方式——在困难面前的韧性,对丰收的喜悦,与中国农民并无二致。他认为,双方需要更深入的相互理解。

" 经济规律终将胜出 "

在农业与创新交汇的艾奥瓦州腹地艾姆斯生活的查尔斯 · 赫伯赫认为,农业的未来将由自由贸易、本土创新与人文交流共同塑造。

赫伯赫是艾奥瓦州立大学农业工程教授,专注于谷物品质、市场营销以及食品供应链可追溯性。他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艾奥瓦州的农民正努力适应市场的不确定性,而真正的突破将在于取消关税,实现自由贸易。

" 你从艾奥瓦的任何一个小镇开车出去,不是玉米田就是大豆田——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凭借数十年谷物处理与加工的经验,赫伯赫与当地农民和农业企业密切合作。他指出,艾奥瓦的农业经济不仅仅是种植作物,还包括将其加工成饲料、乙醇,乃至新兴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等下一代生物燃料。

" 艾奥瓦州的经济高度依赖农业。在稳定时期这是优势,但在不确定时期,我们受的打击也更大。" 赫伯赫说," 关税对我们的打击尤其沉重,因为我们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 这里每年大约有 40% 到 45% 的大豆和 20% 到 30% 的玉米出口海外。如今,乙醇生产已吸收了该州约 60% 的玉米,帮助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但出口依然至关重要。

" 十年前乙醇还不算什么,现在却消耗了全美 40% 的玉米。" 他说," 下一步是航空燃料。这会是个巨大转变——既能增加本土需求,又能减少交通运输的碳足迹。" 尽管如此,赫伯赫强调,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仍不可或缺。

" 我很高兴看到关税下调,尤其是针对中国。中国曾是我们最大的豆类出口市场,还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玉米市场," 赫伯赫说," 关税降低后,谈判也不那么剑拔弩张。" 他对当前中美的 90 天关税 " 停火期 " 持积极态度。" 高关税对农民没有帮助,对中国消费者也没有益处。我认为这不会持续太久。归根结底,经济规律终将胜出。‘你有钱,我有豆’——这就是全球贸易的本质。"

5 月 23 日,瑞克 · 金伯利(右)和格兰特 · 金伯利在查看种植的玉米

" 农业可以成为沟通的窗口 "

艾奥瓦州肥沃的田野不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也孕育了中美之间超过 40 年的友谊与交流。" 我种地已经 50 年了。看到了很多变化——这也是我们喜欢谈论的话题:我们在美国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为何必须适应新的做法,如何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使用更多机械。我们耕种的土地更多了,但人手却更少了。" 第五代农民瑞克 · 金伯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金伯利家族农场位于得梅因东北方向 22 英里处的马克斯韦尔镇,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典型的中西部农业画卷:高耸的粮仓、印有家族名字的卡车、整齐排放的绿色约翰 · 迪尔拖拉机,以及停放在一侧的大豆和玉米播种机。金伯利家每年耕种近 4000 英亩的土地。

" 务农带给你一种成就感,也是一种拥有自己土地和事业的自豪感," 金伯利说," 你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我们在世上的时间有限,所以也希望保护土地和土壤,以可持续的方式耕作。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金伯利认为,中国农民也秉持着类似的理念,他观察到中国农业的机械化和效率都在提升。

早在 10 多年前,中国领导人就曾经访问金伯利家族农场,那也成为中美农业交流的高光时刻。金伯利仍然记得,他被中方称作 " 来自艾奥瓦的老朋友 "。

不过,中艾人民之间的友谊要追溯到更早。1985 年,中国河北省与艾奥瓦州结为姐妹省州,开启了双方代表团的长期交流。例如,位于河北滦平县的中美友谊示范农场就是以金伯利家的农场为蓝本建设的。理念的交流、互访与对话,促进了彼此间更深的理解。

格兰特还担任着艾奥瓦大豆协会市场拓展部高级主任。在过去 17 年里,他曾访问中国 25 次以上——中国是艾奥瓦最大的大豆市场之一。格兰特参与了多次贸易谈判和文化交流,他认为农业是一座联结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桥梁。

" 我曾与中国政府官员、农民、加工商会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无论是可持续发展、效率提升,还是技术采纳,两边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格兰特说," 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很重要。恢复正常的贸易关系对两国都有好处,而农业可以成为沟通的窗口。"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